關於問8
醫師諮詢服務 關於我們
專欄主題
海扶刀專欄
問8相關
愛滋集 AIDSELF

【黃誠澤醫師】什麼樣的人得到牙周病機率居然高於平常人123倍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國人約有九成的民眾患有牙周病;除了清潔不理想之外,其中三合一族群(抽菸、飲酒、吃檳榔)患有牙周病的機率更高達123倍。復安牙醫黃誠澤院長表示,不論抽菸、飲酒、吃檳榔都是破壞口腔環境的行為,而牙周病初期的牙齦炎容易被忽視,因此通常上門求診時,已經都是較嚴重的牙周病患者佔多數!
牙科
黃誠澤

復安牙醫診所

【林乾閔醫師】科技輔助讓腦脊椎手術更安全

人的腦跟脊髓,主要以神經細胞組成,神經細胞是人體修復能力最差的細胞,一旦造成傷害可能永遠無法恢復,腦跟脊椎的手術一個差錯,病人就會喪失視覺,聽覺,嗅覺甚至癱瘓或造成一輩子的後遺症!
神經外科
林乾閔

臺北神經醫學中心 行政副院長

【林祐丞醫師】傷口照護的科技紀元__新式機能敷料及3D智慧傷口量測

從十八世紀開始,人類學會使用紗布覆蓋傷口改善傷口復原情況,但在21世紀的今天,如果我們照護傷口的觀念還是停留在只有藥膏紗布,就難免顯得落伍了
整形外科
林祐丞

奇美醫學中心傷口照護中心主任

【李志宏醫師】增進偏鄉醫療品質的小幫手-結合醫學中心專科醫師的「遠距醫療平台」

遠距醫療門診系統服務平台提供數位檢查設備,包含內視鏡、超音波、眼底鏡、以及皮膚鏡等,透過遠距會診系統,將病患之醫學數位影像同步傳輸給遠端專科醫師進行診斷
皮膚科
李志宏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任

【洪煥程醫師】如何避免早產:「安胎安得好,寶寶平安長大沒煩惱」

早產是指懷孕20週至36週前,胎兒體重小於2500克的生產。當醫師確立診斷孕婦有早產現象、建議入院安胎的情況有下列幾項!!
婦產科
洪煥程

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產科主任

【林政立醫師】爸媽要注意!對正值發育期的小朋友,有脊椎側彎越早發現越好

脊椎是人體的主幹,扮演著支撐身體以及保護神經的重要角色。如果我們從人體正後方觀察,正常的脊椎排列應該是成一直線的平衡狀態,假使脊椎本身發生結構性改變,而呈現明顯的「S」型或「C」型,那就是大家常聽到的「脊椎側彎」了
骨科
林政立

成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

【周宜宏醫師】為什麼乳房超音波有助於及早發現乳癌?

為什麼需要做乳房超音波檢查? 台灣女性有高比例都是乳腺緻密,但乳房攝影檢查對於緻密性乳房敏感度較低,難以偵測出較小的乳房腫塊,因此只做乳房X光攝影檢查的防癌觀念需要更新。隨著醫療科技不斷發展,乳房超音波檢查已被證實對於一些乳房攝影無法發現的乳癌很有幫助,可以讓乳癌篩檢的準確率明顯提高
放射線部超音波及乳房影像學科
周宜宏

國立陽明大學 醫學院 教授

【羅偉倫&洪千岱醫師】深部腦刺激手術 巴金森氏症病友不抖了

巴金森病為成年人最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之一,約每一千人會有三人罹患此病,常見的症狀為手抖、四肢僵硬、及動作緩慢。隨著時間過去病徵會變嚴重,病患走路步態會變成小碎步及重心前移易跌倒等。部分患者在藥物治療數年後甚至產生嚴重的藥物波動及異動症,療效變差,此時可考慮藥物外的治療「深部腦刺激手術」
神經內科
洪千岱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 神經內科 專任主治醫師

【鄧復旦醫師】機器人腳立功 脊髓損傷也能重新站立行走

機器人腳立功 脊髓損傷也能重新站立行走 脊髓損傷是一種嚴重殘障,通常導致下半身的癱瘓,終身需要輪椅代步,也因此傷友們餘生需耗用的資源約2500萬元。若能協助一位SCI傷友自主行動並從事生產,可減少社會醫療成本及增加之產值達3000萬元,而機器人腳正是幫助傷友站起來、出外行走的主流解方
復健科
鄧復旦

羅東博愛醫院醫療副院長

【羅偉倫&黃祐賢醫師】吃藥也沒效,頑固型癲癇如何治療?

據統計,癲癇病患佔總人口百分之一,其中約三到四成為藥物控制效果不佳的「頑固型癲癇」。頑固型癲癇要控制好,首先需要癲癇團隊做全面性的評估,評估後病患在某些特定情況下需要接受手術植入腦波紀錄用的電極,來確認癲癇病灶之所在,再進一步評估手術切除病灶的可能性
神經內科
黃祐賢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 神經內科 專任主治醫師

【孫穆乾醫師】和時間搶命 中風急救口訣「手、嘴、說、快」要牢記

和時間搶命 中風急救口訣「手、嘴、說、快」要牢記 中風要趕快就醫,如果突然發生以下任何一個症狀,就要趕快到急診:手無力、嘴歪斜、或說話不清。英文叫做FAST,F是臉Face, A是手Arm,S是說話Speech, T是時間Time。如果不懂英文也沒關係,我們可以記住『手、嘴、說、快』,想成『手如果無力,嘴巴要說快到急診』,這樣就很容易記了。
神經內科
孫穆乾

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

【鄧復旦醫師】什麼是脊髓損傷?淺談傷友之後遺症與復健

什麼是脊髓損傷?淺談傷友之後遺症與復健 脊髓損傷復健治療之效果常仰賴重複治療的次數與保持一定強度的訓練,而傳統行動輔具無法產生機械動力或自動偵測使用者在訓練過程中的需求及給予回饋。現今機器人科技發展出許多復健機器人、下肢行動與外骨骼輔具,機器的可重複性與延續性則恰好彌補了傳統支架的缺點,對於傷友的復健治療方面有極大的幫助
復健科
鄧復旦

羅東博愛醫院醫療副院長

Copyright © 2021 Nulla Inc 版權所有

關於問8
關於我們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政策
聯絡我們
問8相關
愛滋集
登入
專家登入
企業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