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復旦醫師】什麼是脊髓損傷?淺談傷友之後遺症與復健
什麼是脊髓損傷呢?脊髓損傷是指人體中脊髓神經受到侵害,造成患者的運動機能、感覺機能,以及大小便功能失常。侵害原因可分為急性外傷性傷害或非外傷性病變,其中,外傷性傷害以車禍、高處墜落居多,且多發生於青少年族群;而非外傷性傷害則是由於腫瘤、血管畸形等因素造成。
脊髓損傷會有哪些後遺症?如何預防?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大大提升了脊髓損傷傷友們的存活率。然而,大部分時候,傷友們對於傷後的生活滿意度仍覺得低落,除了伴隨受傷後的許多後遺症,如:麻木、感覺異常、心肺功能下降、大小便失禁、骨質密度流失、肌肉張力異常,以及疼痛等生理症狀之外,尚包含其行動能力的受限、職能角色的改變。
這些生理與心理的變化,往往增加了傷友們在社交參與方面的困難,成為病患與家屬需要面臨的難題。
在傷友失去行動能力後,如未積極參與復健,因長期的臥床與輪椅久坐容易導致壓瘡、活動量減少導致肥胖與心肺功能低下、骨骼因沒有適當地負荷體重導致骨質流失,而過低的骨質密度則會增加復健訓練的風險等,各種惡性循環之下,傷友的整體身體能力只會更加地差。
行動能力的恢復是病患最期待的,因此訓練脊髓損傷傷友的運動與移位能力,便成為傷後復健治療的重要目標之一,除了改善他們的心肺功能、延緩骨質流失、增加體能,對於其自主能力與生活品質也能達到明顯的實質改善。
協助復健,外骨骼機器腳效果佳
為了重建病人的步行能力,許多治療方法諸如神經重建、幹細胞再生、脊髓神經電刺激與外骨骼復健機器腳訓練等不同的治療方法出現,其中,以外骨骼機器腳步行效果最穩定。
傳統步行訓練常使用長腿支架、交替式步行支架來訓練傷友的步行能力,但缺點是走出來的步態並非是正常人之行走步態,且容易過度使用上臂,對於傷友的體能消耗非常大,難以作為步行工具。
復健治療之效果常仰賴重複治療的次數與保持一定強度的訓練,而傳統行動輔具無法產生機械動力或自動偵測使用者在訓練過程中的需求及給予回饋。
現今機器人科技發展出許多復健機器人、下肢行動與外骨骼輔具,機器的可重複性與延續性則恰好彌補了傳統支架的缺點,減少使用者與協助者額外體能消耗並達到較有效率的訓練效果,對於脊髓損傷傷友的復健治療方面有極大的幫助,預期機器人復健未來將成為復健之主流。
羅東博愛醫院醫療副院長
問8 線上視訊諮詢
諮詢專業醫師的第二意見,確保您得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您可能想知道
追蹤問8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