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佩韋醫師】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 淺談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我曾經有位病患,74歲的黃伯伯,他罹患左膝退化性關節炎,走路時因膝蓋疼痛,長期看醫生吃⽌痛藥,只能勉強止痛,輕鬆行走對他⽽言,儼然成為⼀件麻煩事,⽣活品質大打折扣。

 

在了解他的狀狀況後,與他進行診療及討論,他選擇接受微創部分關節置換術。這種微創手術是用機器手臂輔助下執行的。可以做磨損部位的關節修復。⼿術當天傍晚就可以下床行走,復原的速度比預期的快。


什麼時候需要進行關節置換術?如何進行

其實,黃伯伯的膝關節退化,發⽣主因為膝蓋內側軟骨磨損,導致骨頭與骨頭相互摩擦,造成關節疼痛加劇的症狀。因考量病人歷經長時間保守治療無效、年紀、且磨損範圍只侷限在內側髁骨,因此建議以機器人輔助部分關節置換術,此項手術能為術前及術中量身打造,保留患者2/3關節面的健康軟骨及韌帶組織,提高膝關節的穩定性與個體合用度。

 

臨床上,膝關節可概分為三個關節⾯。若病⼈有兩個關節面以上嚴重磨損,才需要施行全膝關節置換術。事實上,臺灣每年約有2萬人接受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臨床上發現真正三個副關節都需要置換的病人比例只有1/3,其餘2/3的病人是可以考慮採⽤部分關節置換術,即可達到治療的目標。

 

而機器手臂輔助手術相較傳統部分關節置換手術精準、傷口面積小、復原期相對快,而且能保留正常的肌肉與韌帶。

 

另外,這套系統現已可廣泛應用於全膝⼈工關節置換術及全髖⼈工關節置換術。簡單來說⼿術⽬的是達到膝關節各個面向的平衡。若兩個關節面以上嚴重磨損,會建議做全膝⼈工關節置換術;若兩個關節面以下受損者,可考慮做微創部分關節置換術。


預防勝於治療

病⼈可依實際病況與專科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以黃伯伯的例⼦來說,採⽤機器⼿臂⼿術置換部分關節,⿇醉退後,當天傍晚即可下床,術後一星期不⽤助行器輔助就能輕鬆行走。

 

但話說回來,天然的血⾁之膝最好!預防勝於治療。⼤家平時要養成適當且正確的運動習慣, 才能擁有強健的肌力、穩固的韌帶;此外,控制體重、避免過勞或錯誤觀念導致的關節軟骨磨損及重大創傷,絕對是護膝不二法則。

翁佩韋
骨科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 骨科 專任主治醫師

文章數
1
回答數
0

問8 線上視訊諮詢

諮詢專業醫師的第二意見,確保您得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您可能想知道

追蹤問8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