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穎醫師】結核病並非不治之症,積極治療可回歸正常生活
結核病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疾病,最早在5000多年前就曾經在史冊上被記載,在文學中一直是個被賦予浪漫色彩的隱喻,西方有《茶花女》中的瑪格麗特,東方有《紅樓夢》中的林黛玉。
但若以地域性流行病學來說,臺灣、東南亞地區(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等國家)及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省份(福建、廣東、海南島等)更是全世界結核病發生率做高的地區。
根據臺灣1950年代的統計,全臺灣的盛行率超過5%,當時將肺結核稱為國病一點也不為過。近20年來,由於肺結核疫苗(卡介苗)的廣泛施行(大家手臂上幾乎都有的注射疫苗疤痕)及藥物的進步,盛行率已經降低至1%以下。但近年來由於大量東南亞移工的引進,讓肺結核似乎又有死灰復燃的跡象。
感染肺結核,一點也不浪漫
早期結核病發病時因患者體質各異,以及免疫力不同,症狀不一定明顯,較常見的症狀有久咳不癒、濃痰、夜間盜汗及輕微發燒;較嚴重者甚至會有咳血、食慾變差、體重減輕和胸悶胸痛等,雖然在文學作品中,用唯美字句如「弱風拂柳」或是「病如西子剩三分」來形容染病美人,但在現實生活中,感染結核病可就不是那麼浪漫的一件事,以下就讓我們一步一步揭露結核病的神秘面紗。
結核病主要有兩種傳染途徑:飛沫傳染與空氣傳染。
所謂飛沫傳染是指結核病患者在咳嗽或交談時,產生帶有結核桿菌的飛沫,周遭的人如果不小心吸入飛沫,即有可能感染。如果飛沫附著在空氣中的微粒上,飛沫乾燥後即使距離感染源較遠,不小心吸入仍然有可能感染,這就是所謂的空氣感染。
然而,一般民眾其實不必過度恐慌,因為結核病和一般流行感冒的傳染性不同,流行感冒病毒只要吸附在呼吸道上皮即有可能致病,結核桿菌則必須進入到支氣管末端。
值得注意的是,結核桿菌也不會經由衣服或食物傳染,感染與否取決於與病患的接觸時間長短,以及是否共同處於的密閉空間。
也因此,短時間的接觸(如同搭一班車或一起吃頓飯)就受到感染的機會不高,往往都是長時間一起工作生活的家屬或同事,被感染的機會才會大大上升。
結核桿菌的感染特點
潛伏感染,也就是說「感染不等於得病」。
結核桿菌在肺部會被肉芽組織包覆,形成乾酪性壞死,當感染者免疫力夠時,可和結核桿菌達成平衡,這種狀態稱為潛伏感染(此時受感染者通常不具有傳染力),潛伏感染者裡一生中只有5~10%的機率發病,是否發病取決於感染者的健康狀態。
一旦受感染者年紀變大,或是得到糖尿病、癌症、免疫疾病,亦或是服用免疫抑制藥物等,導致自體免疫力下降,潛伏的結核菌就有可能會開始作怪(此時受感染者可能就會具有感染力,即所謂「開放性結核」), 結核菌有時候不僅僅止是「肺」結核,甚至會感染到淋巴結、骨頭、腦部等,幾乎人身體上所有的器官都有過被感染的紀載,現行確診是否有潛伏感染的方式為結核菌素測驗和丙型干擾素釋放試驗。
預防性投藥
潛伏感染者為了預防未來結核菌作怪,經醫師評估後,一般建議進行預防性投藥。
目前服藥的方式有二種: 1. 九個月,每日服用isoniazid一次;2. 三個月每週合併服用isoniazid及rifapentine一次。
以isoniazid為例,常見的藥物副作用如下:過敏反應、周邊神經炎、肝炎以及視神經炎;過敏反應常見的表現為皮疹;周邊神經炎的特點則是手指或腳趾發麻,其中以營養不佳、酗酒、及糖尿病病人發生率較高,可合併使用Vitamin B6預防;肝毒性常見的症狀為噁心、嘔吐和疲倦,可透過定期監測肝功能預防肝炎發生;視神經炎則容易產生視力模糊和眼睛疼痛等症狀。藥物使用期間,胸腔科醫師通常會每2-4週約回診一次以檢視是否有藥物相關副作用,並適度調整藥物.。
政府「都治計畫」防治結核病
目前對於結核病防治政府採用的是「都治計畫」(Di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 Short Course,DOTS)。其核心觀念為「送藥到口、服藥入口、吃完再走」,期望透過照護人員確保病人每日規則服藥以提高治療率,減少抗藥性和副作用的產生,陪伴患者度過治療的漫長期間。
一般人常因為對結核病不了解而感到恐懼,結核病並不是不治之症,臺灣因為肺結核盛行率極高,大多數胸腔科醫師對藥物使用都有極豐富的經驗,因此,服藥患者只需定期回診,讓醫師對藥物種類劑量適度調整,大多數的感染者都能順利完成治療。
因此,只要積極配合都治計畫規律服藥,患者幾乎都能迅速回歸正常生活。
彰化秀傳醫院醫療副院長
問8 線上視訊諮詢
諮詢專業醫師的第二意見,確保您得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您可能想知道
追蹤問8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