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穎醫師】慢性阻塞性肺病位居臺人死因第七名,如何診斷?

慢性肺阻塞(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簡稱COPD),是全球第三大死因的疾病,每年全球超過300萬人死於此疾患。在臺灣,慢性阻塞性肺病則是排行死因的第7名,全臺灣每年超過萬人因此疾患就醫接受治療,每年花費健保超過90億元,知名藝人孫越叔叔終其一生致力於此疾病的防範與衛教,但不幸的是,去年他也因為此疾患病逝於臺大醫院。

 

它雖然是一種疾病,但其下兩種病徵卻不太一樣,這兩種病徵分別是「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定義上來說,只要符合這兩種病徵的其中一種,或是同時符合兩者,都屬於慢性肺阻塞的範疇,而「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之間也略有不同,以下將替大家一一剖析。


慢性支氣管炎(chronic bronchitis):

慢性支氣管炎顧名思義便支氣管的慢性發炎,它在診斷上的定義是,連續兩年曾連續三個月出現咳痰症狀,此類病患的支氣管由於發炎的關係,腺體會大量增生並分泌黏液,過多的黏液會阻塞支氣管並影響呼吸功能。

 

所以,慢性支氣管炎的患者會有缺氧的狀況,較嚴重或是長期缺氧會導致患者的外觀看起來會發藍發紫。

 

此外,身體缺氧會讓肺部血管的壓力代償性增加,血壓的增高會引發下肢水腫,嚴重者更可能招致心臟衰竭,而這種身體臃腫且發藍的狀態,醫學上稱作藍色腫脹者(blue bloater)。


肺氣腫(Emphysema):

肺氣腫起因於外來有害微粒永久性破壞肺部(最常見的原因為吸菸、工作環境不佳),這些外來物會刺激肺部並導致發炎,久而久之就會讓肺泡和連接肺泡的管路永久損壞,使得原本具有彈性的肺泡變得無法正常縮放,就像是失去彈性的氣球一樣,一旦氣體進入時便會擴大,擴大後卻沒有足夠的彈力縮小回原有的體積,如此便會使呼吸的效率變差,病人為了獲得足夠的氧氣會不斷喘氣,血液裡的血紅素也會因此增生,導致患者的外觀看起來較為紅潤,醫學上把這種狀態稱為粉紅色喘氣者(pink puffer),通常此型患者會因為肺部慢慢變得較擴大,胸腔也隨之前後徑變寬,胸腔會異於常人的厚實,我們稱為「桶狀胸」。


診斷:

慢性肺阻塞的診斷包含了病史詢問、觀察症狀和肺功能檢查,醫師會於詢問病史時,確認病人有無相關的危險因子,例如抽菸、工作上會接觸到某些有害粒子、或是具有類似疾病的家族史等。

 

再來,觀察患者有沒有出現剛剛介紹過的症狀,像是咳嗽、咳痰或呼吸急促等;最後醫師會替患者執行肺功能檢查,這種檢查必須使用到肺量計(Spirometry),讓受測者吸入支氣管擴張劑,並於一秒鐘內用力呼氣,接著再把所有氣體吐完,如此一來便可以預測肺功能的好壞,如果再加上胸部X光片的輔助診斷,就能夠確認患者是否罹患了慢性肺阻塞COPD。

李佳穎
胸腔外科

彰化秀傳醫院醫療副院長

文章數
18
回答數
28

問8 線上視訊諮詢

諮詢專業醫師的第二意見,確保您得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您可能想知道

追蹤問8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