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維鈞醫師】子宮內膜癌前兆—非典型子宮內膜增生
最近真的遇到好多「非典型複雜型子宮內膜增生(complex atypical hyperplasia)」的個案。
有的是在備孕檢查時意外發現;有的是因為異常子宮出血來求診;也有的是帶著疑問來找我做第二意見評估。
這種病變就像一顆尚未引爆的炸彈,一旦失控,就有很高的風險轉變成子宮內膜癌,所以絕對不能掉以輕心,需要積極面對與治療。
如果還沒生過孩子,且有明確的生育計畫,可以考慮高劑量黃體素治療(例如口服或LNG-IUS),搭配定期的子宮內膜切片追蹤,一旦確認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復發或惡性變化,就要盡快積極備孕,把握時間,不過就算順利生下寶寶,後續仍需考慮根除性治療(如子宮切除),來預防未來潛在風險。
如果已經完成生育計畫,建議可以直接安排子宮全切手術,這樣能大大降低日後癌症發生的機率。
【子宮內膜增生】
子宮內膜是覆蓋在子宮內部的一層黏膜,每個月會隨著荷爾蒙變化而增厚,若沒有懷孕就會剝落形成月經。當體內的荷爾蒙失衡,特別是雌激素過多、黃體素不足時,就可能導致子宮內膜不正常地持續增厚,這種現象就稱為「子宮內膜增生症」。如果增厚的內膜中,細胞開始出現不正常的型態與排列,這種異常變化可能會進一步演變成子宮內膜癌,因此需要及早發現與妥善治療。
子宮內膜增生症可依病理變化分為幾種類型。一般來說,如果細胞外觀仍屬正常,屬於「無非典型細胞」的單純性或複雜性增生,這類型轉變成癌症的風險較低,有時甚至不需立即治療,只要追蹤即可。但若病理報告上標示為「合併非典型細胞(atypia)」,代表細胞已有變異,可能會演變為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症,這類型則需要更積極的治療與追蹤。
常見的症狀包括月經週期縮短、經期之間有出血、經血變多,甚至在停經後又重新出現陰道出血。也有部分女性會出現下腹悶痛或性交疼痛等情況,但最常見的表現還是「不正常的陰道出血」。這些症狀在更年期女性中常被忽略,若出現異常出血,仍建議就醫檢查,以排除潛在的病變。
所有型態的子宮內膜增生都可能引起慢性或嚴重的出血,久而久之甚至會導致貧血。若是屬於「非典型增生」而未妥善治療,則有可能進一步惡化成子宮內膜癌。研究顯示,約 8% 的單純性非典型增生,與接近 30% 的複雜性非典型增生,未經治療最終會演變為癌症,因此不可忽視。
若懷疑為子宮內膜增生,通常會安排陰道超音波來觀察子宮內膜的厚度,並進一步進行子宮內膜切片或子宮鏡檢查,以取得組織並由病理醫師確認診斷。這些檢查能幫助醫師了解內膜增厚的原因與細胞變化的程度。
大多數子宮內膜增生的治療以補充黃體素為主,這是一種模擬體內黃體素作用的荷爾蒙,可幫助抑制內膜持續增厚並促使內膜剝落。常見的治療形式包括口服藥物、注射劑、陰道用藥膏,或放置於子宮內的黃體素避孕器(如 Mirena)。根據病變嚴重程度與個人情況,醫師會建議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對於病情較嚴重或已被診斷為「複雜性非典型增生」的患者,特別是已停經或無生育需求者,則可能考慮直接進行子宮切除手術,以根除病灶並降低日後癌變的風險。若選擇保守治療者,則需定期回診、接受子宮內膜切片評估療效。一般建議每三至六個月追蹤一次,若在九到十二個月內未見改善,就應重新評估是否需改以手術治療。
總結來說,子宮內膜增生是一種與荷爾蒙失衡有關的常見婦科疾病,其中「非典型增生」是子宮內膜癌的重要前兆。透過早期發現與適當治療,不僅可以有效降低癌症風險,也能保留生育機會與生活品質。

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問8 線上視訊諮詢
諮詢專業醫師的第二意見,確保您得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您可能想知道
追蹤問8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