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彗倫醫師】罹患「肌少症」失能風險增,維持肌肉量從兩方面著手

什麼是肌少症?

隨著年齡增長,器官會隨之老化,導致骨質疏鬆,髮蒼視茫,肌肉量也會跟著下降。根據研究統計,40歲後成年人的肌肉質量平均每十年減少8%,到了70歲之後,平均每十年減少的肌肉量更是高達15%。肌少症不僅僅影響肌肉質量,對於老年人的生活品質、認知能力都有影響,更會增加跌倒的風險和失能比例。

 

根據內政部的資料顯示,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已突破14%,屬於「高齡社會」。由於老化是肌肉量下降的主因,所以近年來「肌少症」逐漸成為大家所關注的議題。


肌少症該怎麼檢測?

肌少症的診斷標準為為肌肉的質量減少,再加上肌力減退或是步行功能變差兩者其中之一,即符合診斷。

 

根據2013年亞洲肌少症共識會的建議,65歲以上的長者,會先檢測其行走的速度或是握力,其中行走的速度是以 0.8公尺/秒作為標準,而男性握力應大於26公斤、女性握力應大於18公斤,不合格者再行檢測其肌肉質量作為判定。


肌少症會有什麼影響?

肌力差的老人,步態會變得不穩、肌耐力下降,所以跌倒的風險提升,且肌少症患者通常會伴隨其他病症,例如骨質疏鬆,一旦跌倒發生骨折需要臥床,肌肉量又會再度流失,形成惡性循環。

 

另外,研究顯示,身體肌肉量和胰島素的敏感度極為相關,因此肌少症和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和腦中風等亦有關聯。


造成肌少症的原因

造成肌肉量減少以及肌力下降、功能減退的原因有很多,首當其衝的就是老化。熱量攝取不足、營養不均衡、內分泌失調、器官功能衰竭,或是活動量下降、長期臥床、久坐等都是導致肌少症的因素。


日常生活中要怎麼看出有無肌少症?

除了少數急性病症臥床的患者肌肉量可能會在短時間內明顯下降外,「肌少症」其實是一個慢性的變化。

 

除了行走速度比較好測量外,握力和肌肉質量的測量不是隨處可得,因此,平時可以透過一些生活的小細節觀察家中長輩:是否走路的速度變慢、原本可以自己打開的罐頭現在卻無法打開、日常活動中突然軟腳等都是該留心的徵兆。


如何預防(維持肌肉量)與治療?

針對肌少症的治療可由兩方面著手,分別是營養補充和運動

 

1. 年長者的營養攝取常會忽略蛋白質,如果本身沒有腎臟病,每天每公斤的蛋白質攝取量至少要達1.0-1.2公克,腎臟病患者則須依醫師建議。同時要適當接受日曬,以促進維他命D的生成。
2. 適量的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都有利於體能和肌肉量的恢復,但要留意的是,由於年長者視力衰退,且有些人伴隨有心臟病、高血壓或是骨關節炎等,因此在開立運動處方時,切忌求快,必須仔細評估每個人身體的耐受程度,隨個人關節活動度和肌力調整,循序漸進為上。

黃彗倫
家醫科

東元醫療社團法人東元綜合醫院 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文章數
53
回答數
123

問8 線上視訊諮詢

諮詢專業醫師的第二意見,確保您得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您可能想知道

追蹤問8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