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崇佑醫師】痲瘋病的流行病學觀、預防與治療

痲瘋病是什麼?

痲瘋病又俗稱作漢生病(Hansen's disease)或是癩病。是由麻風桿菌(Mycobacterium leprae)感染所引發的疾病。


致病成因

目前對於痲瘋病真正的傳染方式了解有限。比較有共識的說法是,痲瘋病的傳染力不強,必須要透過長時間的接觸,或經由鼻腔、上呼吸道粘膜接觸到患者皮膚潰瘍處、黏膜的分泌物而感染。而且相較於成人,兒童感染的機率較高

 

另外,和病患同桌吃飯是沒有感染風險的,痲瘋病不會藉由食物傳染。


症狀

痲瘋病的潛伏期通常為2-5年,但介在2.5個月到40年間都有可能。

 

其主要影響到皮膚、周邊神經及黏膜。最開始表現在皮膚,會出現不痛不癢的紅或白色斑塊、丘疹或是小結節。病程後期,患者外觀會開始變形,例如鼻樑塌陷,睫毛眉毛脫落,爪型手,獅面,鼻唇肥厚,四肢末端潰爛等。

 

當麻風桿菌入侵到神經末端時,會致使皮膚的冷熱、觸覺消失,因此受到外界傷害時可能無法自知,更難癒合。


診斷

痲瘋病的確診必須符合以下兩個條件:

1. 皮膚病灶有持續的感覺喪失或改變,或有神經腫大的現象。

2. 皮膚抹片(或切片)發現麻風桿菌,或病理切片具痲瘋病的肉芽腫反應。


流行病學與預防

就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提供的資料看來,臺灣漢生病目前每年新發生病例約為10例左右,其中亦包括外籍移工。於2009、2010及2011年的盛行率分別為萬分之0.53、0.51及0.50,已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消除漢生病之標準。

 

但儘管如此,我們仍不可過於輕忽。

 

目前政府提供出生滿五個月的幼兒接種卡介苗(BCG),以加強對麻風桿菌的抵抗力。另外,也必須留意個人以及公共環境的衛生健康,當皮膚出現異狀時,應向醫師諮詢。


治療

痲瘋病的治療現在採用多重藥物合併療法(Multidrug therapy,MDT)。患者必須遵照醫師指示服藥,不可隨意停藥,療程至少要持續半年以上。患者在服藥治療的同時,必須持續追蹤皮膚抹片細菌檢查(或是切片),直到最後的陰性確定。同時也必須追蹤視力和神經學的檢查,以評估疾病進程。

 

另外,痲瘋病在服藥後的幾天就不具傳染力,不需長期隔離

 

參考資料

《漢生病》,衛生福利部疾病管理署

第三類法定傳染病《漢生病》,衛生福利部疾病管理署

漢生病防治工作指引——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鄭崇佑
家醫科

吉安醫院醫療副院長

文章數
27
回答數
190

問8 線上視訊諮詢

諮詢專業醫師的第二意見,確保您得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您可能想知道

追蹤問8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