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育誠醫師】拔牙一定要補骨嗎?—從臨床經驗談骨移植的必要性與評估準則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幾乎每天都會被問到:「醫師,我這個拔牙要不要補骨?」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卻牽涉到牙槽骨生理吸收機制、未來修復計畫及個別骨質條件的綜合評估。

身為醫師,我們的責任不僅是拔除病齒,更在於為患者預留長遠的治療空間——無論是植牙、牙橋,或僅為維持口腔結構完整。

 

一、拔牙後骨吸收與補骨目的

牙齒拔除後,牙槽骨會自然進行吸收與重塑,平均在6個月內可能流失約30%至60%的骨寬與骨高。

這種骨吸收是生理性的,但在部分患者(特別是牙周病、囊腫、感染嚴重者)中,骨缺損會更為明顯。

補骨手術(Bone Graft) 的主要目的,即在於 維持骨架與軟組織支撐,為未來修復(尤其是植牙)提供穩定的基礎。

 

 

二、何時需要補骨?

補骨的必要性,取決於拔牙後骨條件與預期的修復方式。

臨床上常見需要補骨的情況包括:

1.預計植牙者
若患者預計於拔牙處植入人工牙根,補骨能減少骨萎縮、維持足夠骨量,提升植體穩定性與成功率。

2.牙槽骨缺損嚴重者
當拔牙伴隨骨壁破壞或感染導致骨缺損時(如嚴重牙周病、囊腫切除後),即時補骨可避免骨架崩塌。

3.前牙區美觀需求高者
前牙區因影響微笑線與牙齦形態,若未補骨,牙齦塌陷、黑三角等情況將造成美觀問題,因此常建議即時補骨。

 

三、何時可以不補骨?

並非所有拔牙都需進行骨移植。若臨床條件允許,以下情況可考慮不補骨:

1.無植牙計畫
若患者選擇活動假牙或固定橋修復,部分案例可不補骨。

2.骨條件良好、四壁完整
當牙槽骨保存良好、骨壁健全,組織可自行癒合形成足夠骨量。

3.後牙區且非美觀重點區域
若後牙區咬合功能由他齒代償,對外觀要求不高,也可不進行補骨。

 

四、補骨與不補骨的臨床比較

 

五、術後照護與成功要點

補骨手術的成敗,除了醫師技術與材料選擇,病患的生活習慣與配合度 更是關鍵。

 

建議事項:

•口腔衛生管理: 使用氯己定漱口水、避免刷到手術區。

•營養支持: 攝取足夠蛋白質、維生素C、鈣與維生素D,促進骨整合。

•遵從用藥與休息: 抗生素與止痛藥須按時服用,避免熬夜或劇烈運動。

•戒菸與禁酒: 尼古丁與酒精皆會抑制血流、延緩骨癒合。

•定期回診: 追蹤骨整合狀況並調整治療計畫。

 

若患者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骨質疏鬆),需在醫師監控下穩定病情,方能確保骨整合效果。

 

六、齒槽骨健康維護的重要性

齒槽骨(Alveolar bone)是牙齒穩定的根基,維持其健康是預防牙齒鬆動與牙周病惡化的關鍵。


除手術介入外,以下日常管理有助於骨質穩定:

1.口腔衛生管理:正確刷牙、使用牙線、定期洗牙以控制牙菌斑。

2.營養補充:均衡攝取鈣、維生素D、K2、鎂、蛋白質及Omega-3脂肪酸。

3.生活習慣調整:戒菸、避免夜磨牙、控制糖分攝取。

4.專業治療介入:對已有骨流失者,可考慮牙周再生術或膜引導骨再生(GBR)。

5.全身健康與運動:規律運動及控制慢性病有助維持骨密度。

 

七、臨床結語

拔牙後是否需要補骨,並無統一答案,而應依據 骨條件、感染程度、未來修復需求與美觀考量 進行綜合評估。

對於預計植牙或美觀需求高的患者,即時補骨 可顯著提升長期穩定性;對於單純拔除、不考慮植牙者,則可由醫師依骨狀況決定是否觀察自然癒合。

臨床上,每一次拔牙都是一次重建的起點。提早思考後續修復計畫,與醫師充分溝通,才能在治療與美觀之間取得最佳平衡,讓口腔健康不僅止於「拔除」,而是邁向「重建」。

梁育誠
牙科

尊榮優植牙醫診所院長

文章數
4
回答數
0

問8 線上視訊諮詢

諮詢專業醫師的第二意見,確保您得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追蹤問8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