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依儒醫師】我的子宮肌瘤需要開刀嗎?
子宮肌瘤是女性非常常見的良性腫瘤,據統計,大約有 20–40% 的女性在生育年齡會發現自己有肌瘤。許多患者是在做健康檢查或超音波時「意外」發現,心裡馬上浮現一個大問號:「醫師,我是不是一定要開刀?」
答案其實很簡單:
• 有症狀的肌瘤,才需要考慮手術。
• 沒有症狀的肌瘤,多數只要定期追蹤即可。
子宮肌瘤是什麼?為什麼會長?
子宮肌瘤(又稱為子宮平滑肌瘤)是由子宮肌肉層細胞過度增生形成的腫瘤,好發於 30–50 歲的女性。雖然它是「腫瘤」,但幾乎都是良性的,不太會變成癌症,所以大部分情況不用太過恐慌。
造成肌瘤的原因目前仍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
• 荷爾蒙影響:雌激素與黃體素會促進肌瘤生長,因此多數肌瘤會在生育年齡出現,停經後則會逐漸縮小。
• 遺傳體質:若母親或姊妹有肌瘤,自己罹患的機率也會比較高。
• 生活與環境因素:肥胖、晚婚晚育或未生育,也可能與肌瘤的生長相關。
子宮肌瘤的分類與症狀
從臨床與手術角度來看,肌瘤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1. 黏膜下肌瘤(Submucosal fibroid)
• 位置:往子宮腔內長
• 主要症狀:
・經血量過多
・月經天數延長
・不定時點狀出血
・臨床案例:有些患者每次月經都要更換超厚型夜用衛生棉,甚至半夜需要起床換衛生棉兩三次,日常生活受到極大影響。長期下來容易造成 缺鐵性貧血,出現頭暈、疲倦,甚至影響心肺功能。
• 這一類肌瘤,只要造成異常出血,幾乎都需要手術處理。
2. 漿膜層肌瘤(Subserosal fibroid)
• 位置:往子宮外側生長
• 主要症狀:
・壓迫膀胱 → 頻尿、急尿
・壓迫直腸 → 便秘、排便不順
・壓迫神經 → 腰痠、下背痛
・臨床案例:有患者明明喝水不多,但一天卻要跑廁所十幾次,甚至晚上要起來好幾趟睡不安穩;或是長期便秘,以為是腸胃問題,最後才發現是子宮肌瘤壓迫造成的。
• 這一類肌瘤若明顯壓迫周邊器官,就需要考慮手術。
3. 肌肉層肌瘤(Intramural fibroid)
• 位置:長在子宮肌肉層裡
• 特徵:
・多數沒有症狀
・但隨著慢慢變大,可能會向內壓迫造成出血,或向外造成壓迫症狀
・臨床案例:不少女性原本只是例行健檢時發現有一顆小肌瘤,醫師建議追蹤。幾年後肌瘤逐漸變大,開始出現月經變多或頻尿問題,這時就要重新評估是否需要開刀。
• 雖然肌壁間肌瘤一開始常常沒有感覺,但一旦引起症狀,也要積極治療。
什麼情況下需要開刀?
子宮肌瘤雖然是良性腫瘤,但並不是「放著不管都沒事」。有以下情況的患者,醫師通常會建議手術:
1.異常出血
• 經血量過多影響生活
• 出血導致嚴重貧血(頭暈、心悸、疲倦)
• 長期貧血可能增加心臟與肺臟的負擔
2.壓迫症狀
• 頻尿、夜尿影響睡眠
• 便秘、排便困難
• 下背痛或骨盆腔壓迫感
3.快速變大或懷疑有惡性病變
• 雖然罕見,但肌瘤若短時間內快速長大,需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
4.影響生育
• 黏膜下肌瘤可能干擾胚胎著床或增加流產風險,因此有生育需求的女性,若肌瘤影響子宮腔結構,也會建議切除。
手術方式怎麼選?
選擇什麼手術方式,主要取決於 肌瘤的位置與大小:
• 黏膜下肌瘤 → 使用子宮鏡手術
・經由陰道與子宮頸進入子宮腔,將肌瘤切除
・優點:無傷口、恢復快,不需要開肚子
• 肌壁間或漿膜下肌瘤 → 使用腹腔鏡手或單孔腹腔鏡手術
・在腹部小傷口,利用微創腹腔鏡切除肌瘤
・優點:傷口小、疼痛少、恢復快
・大顆或多顆肌瘤,也能透過腹腔鏡完成
有些特殊情況下,若肌瘤過大或併發其他問題,可能仍需傳統開腹手術,但隨著微創技術進步,這類情況已越來越少。
哪些肌瘤不用急著開刀?
不是所有的肌瘤都需要處理。以下狀況大多可以 觀察追蹤:
• 肌瘤小、沒有症狀
• 沒有影響月經量,也沒有壓迫到其他器官
• 超音波追蹤大小穩定、沒有快速變大
建議追蹤方式:
• 每 6–12 個月做一次超音波檢查
• 留意經血量是否變多、是否出現頻尿或便秘等新症狀
結論:有症狀才需要手術!
子宮肌瘤並不可怕,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它帶來的症狀與影響。
• 有症狀(出血、貧血、壓迫、影響生育)→ 考慮手術
• 沒有症狀 → 定期追蹤即可
透過規律檢查與醫師評估,就能在最合適的時間做出最安全的選擇。

美迪大直婦產科診所 主治醫師
問8 線上視訊諮詢
諮詢專業醫師的第二意見,確保您得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您可能想知道
追蹤問8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