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心茹醫師】爸媽必看!從成長曲線、遺傳身高到成長警訊,一次搞懂兒童成長評估指標!
「醫生~怎麼我們家孩子總是比同學矮?」
「長得這麼慢,是不是身體出了什麼問題?」
「我的孩子才小二就開始長胸部了,這樣正常嗎?」
這些問題,在兒童成長門診裡幾乎每天都會被問到。
其實,孩子的身高與發育狀況,正是身體整體健康的縮影。
成長的快與慢,除了遺傳,還可能跟營養、作息、內分泌功能,甚至青春期的步調都有關。
那麼,怎樣才算是正常的成長?又有哪些狀況值得爸媽多留意呢?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吧!
#怎樣算「正常」的成長?(爸媽實用成長數據)
• 身高成長速度參考
- 新生兒:第一年可能長高達 25 公分
- 幼兒期(1~3歲):每年約長 7~10 公分
- 學齡期(4歲以後):一年約長 4~6 公分
- 青春期:進入「成長衝刺期」,有機會一年長超過 10 公分
• 體重成長參考
- 出生六個月體重約為出生時的2倍,一歲為3倍
- 出生至3個月:每天約 +30g
- 4~6個月:每天約 +20g
- 6個月~1歲:每天約 +10g
- 2歲以後:每年約增加 2 公斤
※這些數據為一般參考值,實際還是要搭配生長曲線來觀察是否穩定。
#認識「生長曲線」:孩子專屬的成長地圖!
生長曲線是小兒科醫師的重要評估工具,也是一張孩子的成長歷程圖。橫軸是年齡、縱軸是身高或體重,上面有五條線,分別代表不同的「百分位」。百分位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把一百位同齡同性別的小朋友依身高體重排排站,看看你家寶貝排在第幾名?
舉例來說:若孩子的身高落在第15百分位,就代表他比14位孩子高、比85位孩子矮。
• 一般而言,第3到第97百分位都屬於正常範圍(也就是在生長曲線的兩條紅線內的範圍);但若落在第3百分位以下(代表是倒數前三名了!),或明顯高於第97百分位(可能是過重、性早熟、甚至其他的內分泌疾病),就建議找兒童內分泌科醫師做進一步評估。
• 除了看目前落在哪一條線上,「曲線走勢」是否穩定也很關鍵。尤其如果半年內掉了兩條線(例如從50百分位掉到15百分位,再掉到3百分位),也要特別注意!
一看就懂的「紅黃綠燈」身高警示系統
| 綠燈 | ≥15th | 屬於正常範圍 | 持續追蹤 |
| 黃燈 | 3rd–15th | 偏低但尚可觀察 | 建議注意成長速度,必要時就診 |
| 紅燈 | <3rd | 醫學上定義的「身材矮小」 | 建議儘早就醫評估 |
哪裡可以找到生長曲線圖?
• 紙本:健兒手冊(寶寶手冊)

除了拿來記錄打疫苗,裡面也有成長曲線圖,可以幫孩子把不同年紀的百分位點在圖上,更好追蹤成長趨勢喲!
• 電子版:國健署健康九九網站
國健署也有線上的網頁,輸入孩子的出生年月日、性別、身高體重,就可以得到目前的百分位喲!
# 怎麼知道孩子應該長多高?來算算他的遺傳身高
根據研究,大約80% 的最終身高是由遺傳決定的,所以爸媽的身高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依據。這裡介紹一個簡單實用的「遺傳身高公式」,可以幫您抓出一個「合理範圍」:
男孩:(爸爸身高 + 媽媽身高 + 11) ÷ 2 ± 7.5 cm
女孩:(爸爸身高 + 媽媽身高 − 11) ÷ 2 ± 6 cm
• 例如:爸爸173cm、媽媽161cm,男孩的遺傳身高預估為(173+161+11)÷2=172.5cm,代表這個孩子成年後的身高合理範圍大約是165~180cm之間。
這個公式裡的「11」,其實是根據台灣男女平均身高差設計出來的調整值。
而後面加減的範圍(±7.5cm / ±6cm),代表除了遺傳,孩子的最終身高還有一段「可塑性空間」。換句話說,孩子的成人身高除了基因或內分泌功能(像是甲狀腺素、生長激素)的影響,更大的關鍵就在生活習慣上──像是營養攝取夠不夠?有沒有規律運動?睡得好不好?有沒有慢性疾病干擾?
這些看起來很日常的小細節,長期累積起來都會對孩子的身高產生影響喔!
結語:這些成長異常狀況,建議及早就醫評估
• 長期低於第3百分位
不論是身高或體重,在生長曲線最下方,屬於身材矮小或體重過輕。
• 成長速度緩慢 / 曲線下滑
一年長不到 4 公分,或半年內掉了兩條生長曲線,代表成長趨勢異常。
• 與遺傳預期差距過大
雖然爸媽身高都不矮,孩子卻遠低於預估範圍,可能有其他潛在因素干擾生長。
• 過早出現第二性徵
女孩 8 歲前乳房發育、男孩 9 歲前睪丸變大,或出現陰毛、身高快速竄升,要擔心性早熟。
• 超過第97百分位
無論是身高或體重,太高都不一定是「贏在起跑點」,有時反而需評估是否為肥胖或其他異常。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節奏,有些人慢一點、有些人長得快,只要落在合理的範圍、成長曲線穩定,就是健康的跡象。
但若發現孩子偏矮、成長速度慢,或是身高跟遺傳潛力差異太大,就別再「等等看」了──成長的黃金期只有一次,越早掌握,越有機會幫孩子順利成長喲!

蒔蒔診所主治醫師
問8 線上視訊諮詢
諮詢專業醫師的第二意見,確保您得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您可能想知道
追蹤問8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