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醫師-周維薪】雌激素護半生:更年期不只是熱潮紅!四型女性荷爾蒙測試與保健攻略

「醫師,我最近整個人身體就是很怪,月經量忽大忽小、睡眠突然變得很差…中間都會一直醒來,心情也一直很鬱卒、有時候又感到有無法克制的脾氣,家人也不諒解我,還叫我去看身心科,我到底怎麼了?」

你自己或是身邊有熟齡女性,也有以上的困擾嗎? 你可能不是突然「轉性」,而是體內的荷爾蒙在作怪,搞得你渾身不對勁,這就是我們俗稱的「更年期」來了喔!

我們先來聊聊在女性前半生,讓女性之所以為女性的「雌激素」

 

雌激素對女性有哪些保護功能?

1.心血管保護

雌激素可以刺激一氧化氮(NO)釋放,幫助血管擴張、降低血壓,同時雌激素也能夠直接調節膽固醇的生成.減少肝臟合成對身體有害的低密度膽固醇、Apo B等壞膽固醇的載體,還能夠生成能壞膽固醇的清道夫「HDL(高密度膽固醇)」。而且雌激素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抗發炎效果,可以降低動脈發炎,這也是為何停經後的女性心血管風險顯著上升,這就是因為失去了雌激素周密保護的緣故。

 

2.骨骼保護

除了守護心血管,雌激素對骨骼的保護作用也不容忽視。它就像是骨頭的守門員,一方面抑制破骨細胞(osteoclast)的活性,減少骨質被過度分解;另一方面又能激活成骨細胞(osteoblast),促進新骨生成。這種平衡機制讓骨質能穩定維持、不易流失。

 

當雌激素充足時,骨密度就像建築中堅固的鋼筋,撐住身體的結構與力量;但進入停經期後,隨著雌激素急遽下降,這道保護機制也會鬆動,骨質開始流失,進而增加骨質疏鬆與骨折的風險。

 

3.控制脂肪分布與代謝

當雌激素水平穩定時,它會促進皮下脂肪的儲存,讓脂肪待在臀部與大腿等部位,形成女性常見的「梨型身形」—這種脂肪分布對代謝其實比較友善,也較不容易引發慢性疾病。

 

相反地,當雌激素減少、特別是更年期、停經後,脂肪容易往腹部堆積,轉變成「蘋果型肥胖」,這種內臟脂肪高的身形正是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謝問題的溫床。

 

除此之外,雌激素還能維持胰島素的敏感性,避免血糖失控,降低第二型糖尿病與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可以說,雌激素在代謝上其實佔了超乎想像的重要性。

 

4.神經與認知保護

大象我以前看過一部「我想念我自己」,一部述說失智症的電影,當時為情節多所動容。但現在回頭看,其實更年期後的失智症,也跟雌激素關係甚大。首先,在神經層面,雌激素可能參與β-amyloid 蛋白的代謝—這種蛋白質一旦堆積過多,就是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元凶之一。研究顯示,雌激素有助於抑制這類蛋白的異常沉積,為女性的大腦提供一層長期的神經保護罩。再加上第一點雌激素對於血管的保護,也同樣有作用在腦血管中,兩者一起發揮1+1>2的效果來保護女性免於失智。

 

當雌激素逐漸減少,許多女性在更年期後出現記憶模糊、情緒波動甚至睡眠品質下降,其實都與大腦失去這層保護有關。

 

5.其他保護

• 維持陰道與泌尿道健康:促進陰道上皮增厚、分泌物分泌與尿道黏膜穩定,預防萎縮性陰道炎與泌尿道感染。

• 皮膚與毛髮:促進膠原蛋白生成,維持皮膚彈性與光澤。

• 免疫系統調節:有助於抗感染與自體免疫疾病的平衡調節。

 

我進入更年期了嗎?

一張含有 文字, 螢幕擷取畫面, 功能表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隨著年齡增長,女性可能逐漸進入更年期,這是一個由雌激素減少引起的生理變化過程,通常發生在45-55 歲。如果妳最近出現以下症狀,可能表示妳正在進入更年期:若妳的症狀影響日常生活,或評分總和超過 15 分,就已經高機率進入更年期囉!

 

原來更年期還有分類?

一張含有 文字, 繪圖, 圖表, 行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門診時,有些婦女一進來就能感受到焦慮以及怒氣,一坐下就開始說著自己失眠、煩躁的困擾;也有另一派截然不同的,悠悠哉哉且神清氣闖,被我問了幾個問題才恍然發覺自己可能已經進入更年期。

 

這其中的差異就在於「雌激素的下降」有四種不同的路線,每位女性在邁入更年期的過程中,體內雌激素的變化其實不太一樣。有些人慢慢下滑,有些人則像搭雲霄飛車一樣,忽然直線下墜。這些變化不只影響更年期的感受,也跟妳的心血管跟代謝健康有關聯。

 

趕快看看你是屬於哪一種:

一、雌激素「上升後急跌型」

(Rise–early decline)

這是最常見的類型之一,約三分之一的女性屬於這一型。

這類型的雌激素在更年期前幾年會先緩慢上升,然後在最終一次月經(更年期)前一到兩年內突然劇烈下降。這樣的快速變化會對身體造成不小的衝擊。

常見狀況與風險:

熱潮紅、盜汗等症狀來得又急又強

雌激素劇降會影響血管彈性與脂肪分布,導致血壓波動、膽固醇異常

也可能快速累積內臟脂肪,增加心臟病與糖尿病風險

 

二、雌激素「上升後晚點下降型」

(Rise–late decline)

這類女性的雌激素同樣在更年期前有上升,但直到月經停經後才開始明顯下降,轉變稍微延後。

常見狀況與風險:

更年期症狀可能來得比較晚

雖然也會經歷劇烈變化,但因為變化發生在身體已經開始適應的階段,所以一些心血管與代謝風險相對較低

研究發現,這一型的女性血管內皮功能(血管的健康)較好

 

三、雌激素「緩慢下降型」

(Low–slow decline)

這是一種相對溫和的變化過程,雌激素從更年期前就開始慢慢下降,不會突然大跌。

常見狀況與風險:

更年期症狀較不明顯或較輕微

血壓、膽固醇、血糖的波動也相對小

整體來說,屬於身體適應力較強、風險較低的一型

 

四、雌激素「一路平坦型」

(Flat pattern)

這類女性的雌激素從頭到尾幾乎沒有明顯起伏,可能從年輕時雌激素就是低水平。

常見狀況與風險:

可能本身就有卵巢功能較差的體質,或有早發性卵巢衰竭

更年期症狀不一定明顯,但更早就可能面臨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

屬於需要及早追蹤、特別注意的族群

 

並不是所有女性的更年期都一樣,透過追蹤雌激素與卵巢功能,我們可以更了解自己屬於哪一型,進而調整生活型態、必要時進行荷爾蒙治療或補充保健品,減少未來的慢性病風險。雌激素的轉變是一段旅程,而不是瞬間終點,提早準備,才能平順過渡。

 

治療方式有哪些

1.居家自救,生活習慣調整:最基本也最被低估的關鍵

生活習慣的調整,雖然不像藥物見效快速,卻是幫助身體穩定荷爾蒙、延緩老化、減少慢性病風險的基礎。對於不願意或無法使用藥物的女性來說,這些方法也常是第一線建議。

 

規律運動:讓身體自我修復的最佳方式

建議每週進行至少 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像是快走、騎腳踏車、游泳,或跳舞等。可以分成每天30分鐘、每週5天來執行。因為更年期女性每年可能流失1%~2%的肌肉,進一步減少基礎代謝率,且雌激素下降會讓「飽足訊號」變弱,容易越吃越多,所以增加阻力訓練(重量訓練、深蹲、核心肌群訓練)不只能維持肌肉、還能減少脂肪反彈

 

運動的其他幫助:

• 提升睡眠品質:幫助深層睡眠與減少夜醒

• 穩定情緒與焦慮:運動會刺激多巴胺與血清素釋放,讓大腦更平穩

• 維持骨密度:尤其搭配阻力訓練(如啞鈴、深蹲)效果更明顯

• 保護心血管健康:降低高血壓、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異常的風險

 

體重控制:不是瘦,而是「少內臟脂肪」

雌激素下降後,脂肪容易從大腿臀部轉移到腹部,腹部的內臟脂肪是活性很強、會分泌發炎激素,影響胰島素作用、加重代謝風險

1.BMI 建議值

一般建議控制在 21~24之間

BMI ≥ 27 即為過重,有合併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者即需考慮積極治療

BMI ≥ 30 則屬於肥胖,建議納入多專業團隊(營養、運動、藥物)介入

 

2.腰圍標準

• 女性建議小於 80  公分(約 31.5 吋)

超過此數值代表「內臟脂肪」過多,和心血管疾病、胰島素阻抗有高度關聯

 

3.目標減重幅度

研究指出,只要能減去 5%~10% 的體重,就能:

• 改善血糖控制

• 降低血壓與血脂

• 減少心臟病、糖尿病與乳癌風險

• 改善睡眠與關節壓力

 

戒菸與減酒:為荷爾蒙與血管留條活路

更年期後,身體的代謝與修復能力本來就會下降,而抽菸與飲酒正是最會加速老化與荷爾蒙失衡的兩大兇手。香菸裡含有超過7,000種化學物質,當中許多會破壞卵巢功能,使雌激素提早下降。根據研究,吸菸女性平均會比不吸菸者提早1~2年進入更年期,不但症狀更明顯、持續更久,也會提早面對骨質疏鬆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吸菸還會:

使血管內皮功能受損,增加高血壓、中風、心肌梗塞風險

降低骨密度,加速骨質流失

影響皮膚彈性與膠原蛋白,使皮膚乾燥、皺紋明顯

干擾睡眠與情緒穩定

 

酒精則會:

• 擾亂睡眠週期:雖然喝酒會讓人比較快入睡,但會干擾深層睡眠,增加夜醒次數與清晨早醒

• 加劇熱潮紅與盜汗:酒精會擴張血管、刺激中樞神經,使體溫調節更加混亂

• 干擾肝臟代謝:肝臟是分解荷爾蒙的主要器官,酒精會使雌激素與黃體素代謝紊亂,進一步加重荷爾蒙不穩

 

建議每日酒精攝取量應控制在:

• 女性每天不超過一杯酒(約含14g純酒精)

最好每週安排2天不飲酒,讓肝臟休息

 

大象醫師建議:

即使你已經抽了多年,只要現在戒菸,心血管與骨骼風險仍可逐年下降。完全戒菸是保護荷爾蒙與延緩老化最關鍵的起手式。

 

均衡飲食:更年期女性的營養守則

進入更年期後,新陳代謝變慢、骨質流失加快,因此飲食上更要精準補充,因為飲食不只是在「控制體重」,而是用來調節荷爾蒙、維持骨本與穩定情緒的重要工具。

 

• 鈣質:建議每日攝取 1000~1300mg,可從乳製品、小魚乾、豆腐、深綠色蔬菜中獲得。

• 維生素D:促進鈣吸收,成人每日建議至少 600–800IU,必要時可補充保健品。

• 高纖食物:來自蔬菜、全穀、水果,可幫助腸道蠕動、降膽固醇、穩血糖。在改善腸道菌相的同時,也能夠幫助雌激素代謝。

• 減少精緻糖與加工品:避免血糖震盪與脂肪堆積,對穩定情緒與減重都有幫助。

 

壓力管理:讓大腦回到「自我修復」模式

雌激素對腦部的保護力會在更年期後逐漸減弱,此時「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往往會出現反客為主的狀況,影響睡眠、情緒穩定、體重與食慾調節。

 

要讓身體找回平衡,我們必須讓大腦從「高警戒模式」轉回「自我修復狀態」,這就需要有效的壓力調節工具:

• 瑜伽與冥想:透過呼吸與肌肉放鬆,讓交感神經降溫,提升副交感活性

• 認知行為治療(CBT):是一種科學證實有效的心理治療方式,幫助你有意識地察覺負面想法、重新建立正向思考,對於更年期常見的情緒波動、失眠、焦慮症狀效果穩定且長期。

 

最簡單的包含:

建立固定睡眠與起床時間

避免睡前滑手機、咖啡因、過飽或酒精

睡前放鬆儀式(如伸展、閱讀、泡腳)

在醫療體系中,也能搭配睡眠衛教、日常紀錄、行為練習等方式,讓壓力不再壓垮身體

 

2.藥物治療:荷爾蒙是妳的好幫手

荷爾蒙治療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能針對更年期核心病因——雌激素下降,進行補充與調節。除了緩解症狀,更有助預防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尿道萎縮與認知退化等長期風險。

 

常見療法與適應症

一張含有 文字, 收據, 螢幕擷取畫面, 字型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劑型選擇

• 口服錠劑:方便調劑量,但會經過肝臟代謝,較不適合肝功能異常或是肥胖病患。

• 皮膚貼片/凝膠:經皮吸收,較不影響肝臟與凝血因子,血栓風險較低

• 陰道乳膏/錠劑/環:局部療法,針對陰道與泌尿道症狀,系統性副作用幾乎為零,但台灣目前並非以上全部都有。

 

大象醫師提醒:

初期常見副作用為乳房脹痛、噁心、陰道出血,多在數週內改善

• 子宮未切除者嚴禁單用雌激素,以免子宮內膜癌風險增加

建議於 60歲前或停經10年內開始治療,安全性最高

每年追蹤乳房、子宮內膜、血壓與代謝狀況,確保用藥安全

 

3.藥物治療 : 非荷爾蒙的其他選擇

如果妳因為乳癌病史、曾有血栓、肝功能異常,或是對荷爾蒙治療比較不放心,非荷爾蒙藥物會是另一個相對安全的替代選項。

 

目前臨床上常見的幾類藥物,像抗憂鬱藥物(SSRI類的Paroxetine),其實不只用來調情緒,也能幫忙穩定熱潮紅,對於有焦慮或睡眠障礙的女性也會一起改善。還有像神經止痛的藥物Gabapentin等也能作用在腦部的體溫調節中樞,對夜間盜汗或晚上睡不好有明顯幫助。

 

還有一種叫做雷洛昔芬(Raloxifene)的藥,是所謂的「選擇性雌激素調節劑」,它不會像荷爾蒙那樣直接補充雌激素,但在骨頭有保護力,在乳房和子宮則是抑制作用,適合那些不能碰荷爾蒙、但又想預防骨鬆的女性。不過它對熱潮紅沒幫助,甚至可能讓症狀更明顯,這點要特別注意。

 

總結來說,這些藥物都是針對症狀在處理,不像荷爾蒙有全方位的預防效果,但對於不能用荷爾蒙、或只是想短期改善不適的族群來說,是不錯的選擇。

 

大象醫師結語 : 更年期治療並不是「吃藥 vs 不吃藥」的選擇題,而是一個組合題:可以從荷爾蒙、非荷爾蒙、局部療法、生活調整與心理支持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組合。重點是——不要獨自忍耐,妳的困擾是可以被理解、也可以被改善的。

 

結論

「謝謝醫師,原來這不是我個性突然變差,自己都快認不得自己…原來是更年期症狀在作祟,現在我的睡眠跟精神狀態都好很多了,關於你說的血管跟骨骼問題,我之後也會好好定期檢查的,謝謝你!」「沒問題,那我們就定期拿藥跟檢查,跟你說過的生活習慣也要記得做喔!」我邊敲打著鍵盤,一邊做著最後的叮嚀。

 

看這她輕快的步伐離開診間,一種舒坦的感受湧上心頭,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成就感吧!

 

如果妳身邊有好像「怪怪」、好像處於煎熬的熟齡女性,不要猶豫,提醒一下他們是否有更年期症狀,或許就是幫助到一個陷於困境的更年期女性唷, 有相關問題歡迎直接追蹤我的IG或是直接來我的診間找我聊聊唷!

大象醫師-周維薪
婦產科

婦產科專科醫師

文章數
36
回答數
0

問8 線上視訊諮詢

諮詢專業醫師的第二意見,確保您得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追蹤問8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