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品元醫師】高科技輔助下的開顱手術
腦,是人類瞭解甚少的器官,卻是最重要且無可取代的。隨著醫學進步,心肺肝腎等器官皆可以接受移植,但腦就是不行。腦裡的神經網路錯綜複雜,牽一髮動全身,一有閃失,對身體其他的部分也會造成影響。目前一些腦部疾病如腦瘤,頑固型癲癇等,接受開顱手術仍是必須的治療。長庚醫療團隊不遺餘力地引進各式高科技裝備,就是要保留患者重要的神經功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以下與大家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
70歲的李先生老當益壯,事業有成,每天仍健步如飛,巡視每家分店。一天突然左邊手腳無力,本以為是中風,結果在急診的電腦影像上發現是腦瘤長在運動區中,一些醫師朋友告訴他,開顱手術一定會傷到運動神經,但不開刀腦瘤也會破壞運動神經。正當他陷入兩難,長庚腦瘤手術團隊作出評估,目前可使用最新的術中監測系統及導航顯微手術,使傷害降到最低。果然手術切除腫瘤後,左邊無力的情況在積極復健下逐漸改善。李先生在三個月後又回到了他放不下的工作上。
手術導航進入顯微時代
手術導航就像開車的衛星導航一樣,利用術前的核磁共振影像,可以讓外科醫師知道腫瘤的正確位置。開車開錯路可以倒車重新來過,但腦部手術就無法回頭;因此神經外科醫師必須要戰戰兢兢,再三確認切除的範圍。目前新的導航系統,已可以把病灶及重要的正常神經束都標定出來,而長庚團隊已經成功整合導航系統到顯微鏡上,大幅提升精準度,讓神經外科醫師更能準確地移除病灶,留下正常的神經束,增加手術的成功率。
術中運動誘發電位監測
對於生長於運動區中或附近的腫瘤,運用導航知道位置後,還需要使用術中神經誘發電位監測,進一步確認病灶與真正掌控運動皮質的邊界。以往的神經誘發電位監測只能確認整體運動區,目前長庚團隊在麻醉科大力配合下,能夠進一步利用動作誘發電位,區分上、下肢及臉的分區部位,用犧牲最少的神經功能,達到最大的病灶切除率,以確保術後病人擁有較佳的生活品質。
清醒開顱手術
50歲的張女士是個“水腳”,隨著總舖師全省走透透,十分忙碌。一天突然講話變慢,頭痛頭暈。急診的電腦影像發現是6公分大的腦瘤,就長在語言區的旁邊;家屬十分擔心開完刀,她就再也不會講話了。經過長庚腦瘤手術團隊的規劃,目前可使用最新的清醒開顱手術及導航顯微手術,在術中監測她的語言功能。果然,張女士在無痛的狀態,在開刀房充分配合測試,不但腫瘤完全切除,語言功能也恢復良好,國台客語一樣輪轉。
為什麼要清醒開顱?
語言功能相當複雜,分別由腦部許多區域掌控,每個人又都有差異性,在術前功能性核磁共振中會有多處信號同時引發,因此無法運用導航定位出真正的語言區。而一般開顱手術需插管麻醉, 病患無法開口講話。所以,要測出真正掌管語言的區域,就一定要病人在清醒的狀況下,一邊測試一邊進行手術,才能夠完全避開語言區而盡量切除病灶。
麻醉後甦醒測試
目前在長庚手術團隊是採用麻醉-甦醒-麻醉的三階段式。手術開始前病人會先接受靜脈麻醉入睡,不用插管,只帶氧氣面罩。待打開腦膜後,就會讓患者醒過來。此時醫師會使用極小的雙極電流器刺激腦的表面,同時請病患朗誦數字或回答問題,若偵測到掌控語言的區域,病患的說話的能力會暫時受到抑制,這時會用無菌紙片作出標示。在接下來的切除手術,醫師就可以避開這個區域,運用超音波震碎器在顯微鏡下安全移除腫瘤病灶。當確定手術已離開危險區域後,麻醉醫師會再讓病人麻醉入睡,以避免縫合傷口時的不適。
清醒開顱是無痛的
一般人最擔心就是醒著手術是不是會很痛,但實際上因為我們一開始就在點滴中加入強效止痛劑,在頭皮上固定處,傷口處及腦膜上也會給與局部麻藥止痛,所以每次當病人醒過來時,都覺得頭部的不適還小於有尿管的不舒服。
高科技的極限與整體治療的重要
要提醒大家的是,無論是顯微導航,運動電位監測,以及清醒語言測試,雖然已是高科技產物,然而仍有其限制與不足。例如,導航有可能會在腫瘤移除大半後產生偏移而無法使用,電位監測可能會因病患對麻藥反應不同而困難執行,而清醒開顱也要病患能夠聽懂指令,充分配合才能進行。最重要的,對於惡性腦瘤,開刀手術常是治療的開始,後續需要配合其它治療才能獲得最大的效益。因此,對於腦瘤病患的照顧,我們有堅強的團隊做後盾,除有神經外科醫師,影像診斷醫師,放射腫瘤醫師及內科腫瘤醫師等參與治療外,術前術後還會有專科護理師,心理師,語言治療師及復健醫師等協助追蹤,評估。讓病患及家屬獲得充分的支持與協助。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2013年宣布投入相當於30億台幣的經費,進行“推進創新神經技術腦部研究“。長庚醫院的醫療團隊,除了積極的深入研究外,更會持續引進先進的設備,讓開顱手術更安全,病患的預後更滿意;要讓進行腦部手術的病患,能夠接受到最完整,最先進的醫療服務與國際同步的臨床治療。
基隆長庚 林口長庚 腦神經外科
問8 線上視訊諮詢
諮詢專業醫師的第二意見,確保您得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您可能想知道
追蹤問8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