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芷璇醫師】孩子出現2大情況可能是性早熟 及早治療才能延緩或逆轉!

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2018年國內有2.6萬名兒童因性早熟而就醫,較2009年的約1萬1千人增加2倍之多!性早熟不只影響孩子身高,也可能增加心理壓力以及未來罹患內分泌疾病、癌症的風險。孩子出現哪些情況就該警覺是否為性早熟?

 

性早熟原因男、女生有差異食物、環境荷爾蒙、疾病都是可能因素

女孩性早熟的風險是男孩的5到10倍,但背後原因尚不清楚。性早熟大多原因不明,而可能原因包括:

・家族遺傳

・肥胖

・環境荷爾蒙,例如塑化劑、雙酚A等等

・疾病,例如腦部腫瘤,如良性異構瘤(harmatoma)、睪丸、卵巢和腎上腺腫瘤、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甲狀腺低下等

・長時間接觸高劑量的類固醇

・3C螢幕產生的藍光

・基因異常,如MKRN3基因

 

女孩性早熟比例高,90%原因不明,可能與肥胖、接觸環境荷爾蒙等非疾病因素有關;男孩則有50到75%可以找到確切的病因,例如腦瘤;因此,性早熟孩童都需要就醫謹慎評估,特別是男童。

 

很多家長擔心,吃太多油炸食物、玩塑膠玩具會增加性早熟的機會,這是正確的說法。吃過多高糖、高油或加工類食品,會導致肥胖與荷爾蒙分泌紊亂;而塑膠玩具常含有塑化劑,如果孩童玩玩具後沒洗手又拿食物吃,便容易將塑化劑一起吃下肚,有一篇韓國研究顯示,經常玩史萊姆玩具的兒童,罹患性早熟的機率是非接觸者的5.5倍。

 

另一個常被忽略的是藍光。3C螢幕產生的藍光會刺激腦部造成賀爾蒙紊亂,增加性早熟的風險。

 

注意2大性早熟徵兆 女生8歲前胸部發育以及10歲前來月經、男生11歲前變聲就該注意

性早熟主要是看第二性徵。正常的青春期發育,女生的第二性徵是在8到13歲、男生在9到14歲之間出現,如果女孩在8歲前、男孩在9歲前就出現第二性徵,又或是孩子每年身高增加超過6公分,就可能是性早熟的跡象:

 

・女孩:主要先是胸部發育,另有少部分、約15%是先長陰毛。家長可食指和中指併攏觸摸、按壓孩子的胸部,如果乳暈下面有摸到鈕扣大小的小硬塊,就是乳腺組織生長;另外,如果孩子說胸部有點痛,也是胸部發育的象徵。

 

・男孩:睪丸變大。家長可用中指比出一個「OK」的手勢,圈出孩子睪丸的大小,若睪丸長軸超過另一隻手的中指第一個指節(約2.5公分),便是提早出現第二性徵。

 

要特別注意,很多家長會以為男生變聲、女生來月經後才會進入青春期,實際上出現這些狀況是「早已」進入青春期,如這時才介入治療,效果可能大打折扣;因此,需要特別留意孩子的第二性徵還有每3-6個月定期紀錄身高。

 

性早熟不僅影響身高 及時治療能延緩甚至逆轉

性早熟如果不治療,可能會使生長板提早癒合,長高的幅度因此受限,進而影響最終成人身高;不過,性早熟不只有長不高的問題,同時會影響小孩的心理層面,例如會在意自己跟同儕長得不一樣、女生年紀太小,月經來了無法自我照顧等,研究指出性早熟孩童性格會較孤僻、孤立感評分較高且憂鬱症風險增加;性早熟也會增加成年後某些疾病的風險,例如乳癌、第二型糖尿病等。

 

疑似性早熟兒童進入診間,內分泌科醫師會先詢問病史、家族史和孩子生長狀況包含每3到6個月身高紀錄,同時進行身體理學檢查,視診並觸診乳房、睪丸是否有提早發育的跡象,搭配抽血檢驗荷爾蒙濃度,以及照射手部X光評估骨齡是否與年齡吻合,如有必要,會做腦部的影像學檢查。

 

如診斷評估後需接受治療,臨床上會使用性早熟的抑制針,暫時「關掉」青春期,此針劑也就是醫學上所稱的「性腺激素釋放素類似物」(GnRH analogue),用來抑制腦下垂體分泌促性腺激素,降低性荷爾蒙濃度、延緩第二性徵發育。此藥物,目前只有針劑劑型,依據注射頻率可分為4週、12週以及24週施打,注射部位可分為皮下注射於手臂或是肌肉注射於臀部。性早熟療程一般需持續2、3年,過程中青春期發育的進程會變慢、停滯甚至回到該年齡該有的生理特徵,例如月經會停止、卵巢、子宮、睪丸和胸部變小等,而骨齡成熟和生長板閉合速度變慢、長高速度減緩,回到符合年齡的速度。

 

另外,停藥約半年至一年後,身體的荷爾蒙分泌就會慢慢回到正常,所以不用擔心治療後月經不來或造成其他青春期的身體狀況,也不會增加日後生育問題或其他癌症的風險。

 

因此,治療性早熟是相對安全的,重要的是及早察覺孩子是否有性早熟的問題。曾有一位13歲的男生,身高約163公分,因發現變聲就診,照骨齡已來到15歲,故生長幅度很有限(男生骨齡約16歲就不會再長高),如果早些就醫,可能還有長高的機會。

 

進入小學就建議照骨齡評估日常生活預防性早熟可做4件事

提早出現第二性徵是性早熟的指標,但不是每個家長都能敏銳觀察到孩子性徵有無提早發育的跡象,所以解方就是由兒童內分泌科醫師評估、及早發現,可在孩子上小學一年級(6歲)時,到兒童內分泌科身體檢查,評估是否有發育過快的情況,之後每半年至1年追蹤一次,就能有效察覺性早熟並及時介入治療。

 

除定期評估,日常生活中做好預防措施也很重要。前面提到可能引起性早熟的風險因子,便是家長著手預防的要點

・避免高油、高糖及加工食品,多運動、維持正常體重

・飲食均衡,多吃蔬果,可喝牛奶和豆漿幫助鈣質和蛋白質攝取

・每天看電視、電腦螢幕的時間小於兩小時

・避免接觸環境荷爾蒙

 

生活中的環境荷爾蒙無所不在,除常聽到的塑化劑外,還有雙酚A和PFAS:

・雙酚A

雙酚A是罐頭內壁的塗層原料之一,應減少讓孩子吃罐頭食品,來避免接觸到雙酚A。

 

留意回收辨識碼為7號的塑膠瓶,這種瓶子的成分是聚碳酸酯(PC),要定期更換,如出現刮痕或變形就要立刻丟棄,以免接觸到雙酚A。

 

・PFAS

PFAS主要是不沾鍋塗層的成分,不沾鍋要定期更換,以免塗層受損後釋出PFAS。

 

・塑化劑

除塑膠玩具、免洗餐具外,還要注意保鮮膜、保養品跟香氛中香精的定香劑。如使用的是PVC材質的保鮮膜,微波前要先移除;避免使用含有香精和來路不明的保養品、香氛,以免接觸過多塑化劑。

 

除避免接觸,也可鼓勵孩子多喝水、多洗手。因塑化劑溶於水,當接觸到塑膠製品或玩具後,可藉洗手清除手上殘留塑化劑,多喝水則有助體內的塑化劑透過尿液排出體外

 

面對性早熟,可從日常生活預防做起,最重要的是注意孩子是否出現性早熟跡象、每3到6個月定期紀錄長高速度。同時要注意,睪丸變大、提早變聲、胸部發育、來月經都是性早熟的象徵,應盡早讓兒童內分泌科醫師評估、及時接受治療,都有機會延緩性早熟,爭取長高的時間。

 

參考資料: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535098/

*感謝公益夥伴支持本篇文章

*文章內數據由醫師分享或其個人經驗所得

呂芷璇
兒童內分泌專科

琢月診所 主任醫師

文章數
1
回答數
0

問8 線上視訊諮詢

諮詢專業醫師的第二意見,確保您得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追蹤問8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