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彗倫醫師】罹患糖尿病生活就不一樣了嗎?與糖尿病共存的7個歷程

林先生40歲時是一位工程師,43歲時已經雙眼全盲。

他回想起4年前,最初是發現自己容易口渴、一直想吃東西,體重也有些下降。就醫檢查後,確定是罹患了糖尿病。當時他發覺,好像只要稍微注意飲食狀況,即便沒有很認真吃藥,空腹血糖就能控制在150左右、糖化血色素7-8點多。

直到1年多前,他開始發現眼睛好像愈來愈模糊,原本以為是用眼過度或是老花,結果眼科醫師說,他的眼睛有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幾年內可能會失明。

 

與糖尿病共存的7個歷程

在我的門診中,糖尿病患者從30幾歲到80幾歲都有,病友們與疾病共存的過程中,不同階段各會有不同的挑戰要面對。美國糖尿病學會 (ADA) 的治療指引也提到,這像是一個「永無止盡的心理挑戰」。線性來看大致會有7個歷程:

 

1.得糖尿病前:病患在罹患糖尿病前,不論是個人特質,或在精神情緒狀態、生活背景等方面,都各有差異。

2.確定糖尿病診斷:當病患被醫師告知罹患糖尿病後,原先的個人特質及狀態,會促使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接受糖尿病的診斷,接著開始因應疾病做調整。

3.習得自我照護的能力:此階段病患開始要自主、獨立去控制自己的身體狀況,會需要在許多面向上做改變,包括飲食的調整、生活型態的改變等,有可能跟他以前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而此階段最大的衝擊是,病患要開始接受吃藥或打針的治療。因此,如果能順利度過此階段,那第4階段就有可能維持久一點。

4.維持:在良好的衛教與支持下,病患通常可以維持穩定、配合治療一段時間,有些人可能前半年、一年的狀況都還不錯,也有人可以維持很久。

5.生活出現變動:與糖尿病共存的過程中,如果突然出現生活變動,有可能會打亂原先控制的狀況,例如工作要被外派、出差,或是要開始輪班。此時,病患就必須再次自我調整,才能確保控制的狀況。

6.糖尿病惡化或出現併發症:糖尿病本身也會變化。因此,即便病患感覺自己有在努力控制,但若無法達到很好的目標值,仍有可能出現併發症。剛確定糖尿病診斷的時候,通常會是病人第一次要面臨並接受的挑戰,而此階段經常就是第二次。

7.老化:隨著年齡的增加,各種身體功能或認知功能都會逐漸老化、退化。

 

由上述的歷程中可知,要一直與糖尿病共存真的是很辛苦、不容易的事。因此,不論是自己患有糖尿病或身為陪伴者,都需要去關心與疾病共存時的心理感受。

 

建議轉介心理健康服務的時機

若是我們在陪伴或照顧糖尿病患者時,發現以下狀況,都可能要建議患者接受心理健康的服務。

 

1.察覺自我照顧很困難:發現病患不管怎麼學習,自我照顧的能力都還是很差,或是自我照顧的能力、認知功能等明顯有退化。

2.因糖尿病感到痛苦、焦慮或憂鬱:任何的疾病或慢性病,當病程久了、影響到個人的生活功能、社交生活等,都有可能引發憂鬱。目前也可利用相關問卷,進行心理壓力或狀況的評估,像是糖尿病問題量表 (Problem Areas in Diabetes, PAID)、糖尿病困擾量表 (Diabetes Distress Scale, DDS) 等。

3.飲食或使用藥物的狀況嚴重脫序:發現病患在有糖尿病的情況下,還是一直亂吃亂喝,或有厭食、暴食的狀況;或者是怎麼溝通,病患都不願意好好服藥或打針。

 

還記得去訪視林先生時,他說:「最初得到糖尿病時,覺得自己好像只要和它稍微拉扯,就可以回到過去熟悉的生活模式。但是,直到看完眼科那一刻,好像才第一次發現自己得到糖尿病了。」

 

這是糖尿病患者很常見的現象,對於疾病真正有認知,是在出現併發症的時候,而非初次診斷糖尿病時。與糖尿病共存的每個階段,需要心理調適的面向都不同,每個患者實際經歷的歷程也都很不一樣。因此,病友們除了要認知、參與自己的疾病照護,傾聽自己的需求並適時尋求協助也是很重要的!

黃彗倫
家醫科

東元醫療社團法人東元綜合醫院 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文章數
53
回答數
123

問8 線上視訊諮詢

諮詢專業醫師的第二意見,確保您得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追蹤問8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