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叡鴻醫師】失智是全面性的退化,需要包容與悉心照料

「失智」是一個過程,一種症狀、一種現象,說明了記憶力、專注力、判斷力、執行力等等多方面的認知功能的逐步退化。「失智症」本身不指向特定的單一疾病,任何可以導致認知功能從原本的基準線往下退化的疾病,都可能是失智症的背後原因。比方說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可能在病發前個案保有的認知功能與社會功能,在病發後會逐步的衰退與下降。這樣的情況往往個案在初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功能逐步的喪失,而出現憂鬱或是易怒等情緒的變化,而家屬也會明顯的感受到個案從或許可以獨立生活,到完全的需要照顧。

 

「失智」是一個全面性的過程,不是僅限於記憶力的單一的障礙。常常有人會覺得自己有長期記憶力不佳的情況,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提早失智。原則上,「失智」是動態的退化,而且是全面性的退化,所以如果只有記憶力障礙的問題,是不會被認定為失智的。

 

某些早發性的神經發展障礙,像是智能不足,在早期就有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無法自理等等,就不納入失智症的範圍。然而,即使是早期就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的個案,如果在年紀增長後,發現認知功能的更加退化,比方說,唐氏症的患者有相當高的比例在腦部會出現類阿茲海默症的退化現象,也是符合我們對於「失智」這個動態退化的定義。

 

失智症在初期到中期間,約有四分之一的個案會伴隨一些精神症狀,這樣的共病稱之為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失智症的行為精神症狀),諸如脾氣暴躁、易怒、出現激動行為等,妄想雖然並不常見,但是一旦出現,對於個案以及家人都是重大的挫折。
 

妄想比較常見的三大內容諸列如下:

1. 被害妄想 (delusion of persecution):擔心隔壁鄰居或家人想要害他,想要對他不利。

2. 被偷妄想 (delusion of theft):總是覺得自己不見的東西是被偷走的,常見的情境像忘記自己錢包或鑰匙放在哪裡,不覺得是自己忘記放哪裡,反而覺得是家人或是外傭偷走的。

3. 嫉妒妄想 (delusion of jealousy):特別容易產生對另一半的不信任,如另一半外出,患者便可能幻想他的另一半是跟鄰居出去有甚麼不尋常的關係。

 

產生妄想的原因來自於腦部的退化,妄想的內容在心理學的解釋上,可以採用防衛機轉的角度來解釋。比方說,習慣採取外射作為防衛機轉的人,面對壓力與困難,會認為不是自己造成的,再去歸咎於他人,將過錯投射到他人身上而深信不疑。同樣的機轉套用在BPSD病人身上也是如此。以東西被偷為例,因為記憶不好忘記東西放哪裡,病人沒有辦法接受這樣對自己的指控,就會採取外射的房為機轉,不認為是自己忘記的,一定有其他原因造成東西不見。既然不是自己弄丟的,那肯定就是別人拿走的,家人又是最可能接觸到那些東西的關係人,所以懷疑周邊的家人偷走他的東西,於是被竊妄想就容易形成。

 

其實失智症的患者也不是自願的,對於這些患者,我們應該更加包容。當然長久照護一定會是個挑戰,可能需要一個人隨時陪在他們身邊處理相關問題,會疲累會沮喪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長期的照顧,照顧者本身也容易出現身心的症狀,因此,不是一定要每件事情都要自己來,有時適時的更換照護者,或是給更專業的照護者進行,都是可以的選項。

 

對於失智症的患者,耐心跟細心是絕對必須的,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雖然這個寶有時候真的很寶,常常忘東忘西,又會無緣無故生氣罵人,但他們絕對是無害且可愛的,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能理解到他們會有那些異常的反應不是故意或自願的,能帶有同理心伴他們終老。

林叡鴻
精神科

台中忘憂森林身心診所精神科主治醫師

文章數
8
回答數
74

問8 線上視訊諮詢

諮詢專業醫師的第二意見,確保您得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追蹤問8粉絲專頁